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創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 更多
學部組織
工作動態/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中國古生物學會7日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選。
據了解,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工作自2017年開展以來已經進行了四次。“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的成果,內容涉及動物早期演化與寒武紀大爆發、脊椎動物演化(恐龍類、古鳥類、哺乳類等)、白堊紀琥珀生物群、古植物與古生態、古人類學、分子古生物學等多個研究領域。
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動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其中,“世界首例大熊貓古基因組”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圍內運用古DNA方法及新一代測序技術,獲得了一例古代大熊貓全基因組信息。這對了解現代大熊貓起源、進化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這十大進展包括: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埃迪卡拉紀新化石揭示動物的早期演化;侏羅紀擅攀鳥龍類的發現和膜質翅膀在獸腳類恐龍中的演化;熱河俊獸——揭示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新模式;發現具有現代人特征的30萬年前人類頭骨化石;植物化石為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提供新證據;侏羅紀帶羽毛恐龍為鳥類羽毛的分子演化提供直接證據;世界首例大熊貓古基因組;白堊紀緬甸琥珀揭示遠古森林環境和被子植物昆蟲傳粉證據;亞洲最古老、泥盆紀面積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六億年前化石揭示動物胚胎發育方式起源之謎(含并列,入選11項成果)。
(原載于《科技日報》 2020-04-08 03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聯系我們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